这几天,我又刷了第二遍《长安的荔枝》,越看越觉得,这部剧根本不是古装剧,简直是一部充满职场心机的剧作,令人心酸刺痛。剧中,最阴狠的人到底是谁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最初,我们可能会以为那个人是右相杨国忠。他只是随口一句“贵妃想吃岭南的荔枝”,便能把一个简单的运输任务包装成扬我大唐国威的盛大气象。甚至,那个表面温文尔雅的岭南王何刺史,他虽杀了旧主海虎,自立为王,联手权贵,居然也没显得特别阴险。还有赵掌书,今天投靠这个,明天投靠那个,像一棵随风摇摆的墙头草。可这些人,比起深藏宫中的鱼常侍,简直都显得小巫见大巫。
谁能想到,这位幕后操控一切的大太监,最初竟然只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乡野孩子?他是如何一步步从底层爬升,最终成为权倾朝野的权力巨头的?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角色的成长轨迹。
展开剩余85%01 他从恶童到恶魔
回溯鱼常侍的童年,我们看到一个冷血无情、心机深沉的孩子。为了得到一只珠花,他毫不犹豫地杀死了邻家的小女孩。父母察觉到他的恶行,想要送他去官府受惩,他竟然亲手弑父弑母。更令人发指的是,看到小云清的跟班阻止他偷珠花,他冷酷至极,一口气将其灭口。为了珠花,他甚至与海盗勾结,亲手置云清父母于死地。
他自己陷入困境时,也并不依靠他人怜悯,而是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——即使需要牺牲掉他人。最终,他因自己的恶行被海盗抛弃,差点丧命。然而,命运的齿轮并未停止转动。穿上了绯红的官袍后,他变得更加狡诈和阴狠。在长安,他可以随心所欲调度六部大臣;在岭南,他也能动用军队威胁地方官员;更过分的是,他打着荔枝运输的旗号,大肆敛财,完全不顾百姓生计。他甚至将原定的30丛荔枝增加到200丛,毫无道义可言。
最让人震惊的是,当珠花失踪后,他竟将酒楼当值的人全杀,毫无怜悯之心。这不仅是对权力的渴望,更是天生的暴虐。他那与生俱来的恶性,让他从未成长为一个正常的成人,而是活成了一个拥有大权的“人间恶魔”。
02 他如何抓住机遇?
当他首次进入宫中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太监时,他并没有因为屡屡挨打受骂而灰心丧气。某日,刚被上司王大监用瓷碗砸破脸,血迹未干,他依然保持着对未来机会的警觉。当他听到王大监被右相召见,他的双手迅速握紧,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王大监的方向。别人可能还在哭泣,他却在第一时间站起,匆匆跟上。机会往往稍纵即逝,而他无疑抓住了这一瞬间。
果然,右相杨国忠此时正在大发雷霆,因为王大监将蜡烛采购价格压得太低,导致无法获利。杨国忠气愤至极,一气之下将正在喂鱼的金碗扔入湖中,而鱼常侍却趁机捡起了金碗。用袖子擦拭干净后,他立即跪倒在杨国忠面前,恳求右相给他一个效力的机会。杨国忠本就有意找替代王大监的人,于是迅速答应了他。
这一次,鱼常侍凭借大胆抢占机会,迅速从一个无名小卒崭露头角。他不只是在王大监的怒火中找到突破口,更准确地捕捉到上司杨国忠的需求,迅速为自己赢得了施展才华的机会。这种察言观色、投其所好的本领,使得他在一众太监中脱颖而出。
03 他如何设局,诱使对手成为工具?
鱼常侍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“顺风顺水”的人。他的上司王大监并不打算善待他,暗中与周三郎合谋垄断蜡烛市场。面对困境,鱼常侍果断向杨国忠借钱,并承诺在20天内还清,同时以极低的价格从周三郎处购入蜡烛。
周三郎对此表示怀疑,认为这是一个不贪心的小太监。但鱼常侍巧妙地演了一出不占便宜的伪善戏码,周三郎最终签署了合同。紧接着,鱼常侍反复购买蜡烛,最终导致周三郎的资金链断裂。此时,鱼常侍再次现身,假装“救世主”对周三郎指点:“你可以去死。”他的笑容温和,语气却让人不寒而栗。
周三郎在无路可走时,终于跪地求饶,鱼常侍此时以救世主的姿态出手,建议他以三倍利息借贷周转。最终,周三郎成了他的敛财工具,而鱼常侍也从一个底层小太监晋升为“阁老”,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。
04 最后,他如何摧毁李善德?
鱼常侍手段高明,他先是摧毁对手,然后再给予些许“恩惠”,以此换取忠诚。就像他当初对待李善德的那一套,鱼常侍指使十七娘抢走李善德的房契,把他丢到大雨中。李善德走投无路时,鱼常侍出手帮助,指点他去找右相,最终,李善德对他感恩戴德,甚至推荐他去岭南办事。而这一切,其实不过是鱼常侍设下的又一个圈套,目的就是解决岭南的仇人何有光,并顺带搜刮一番。
这种巧妙的布局和心机,正是鱼常侍成为“最危险人物”的原因。表面上温和如羊,实则内心阴狠如狼,他的每一个微笑都充满了杀机。而演员芦芳生的演技,也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,从低眉顺眼到瞬间抬眼的细节,都是他塑造这个角色的精髓。正如雷佳音所言,芦芳生演什么像什么,他的演技让人叹为观止。
正因为如此,《长安的荔枝》中的鱼常侍成了剧中最为复杂且危险的角色,他不仅凭借聪明才智,一步步攀升至权力巅峰,更通过无情的手段掌控了整个局势。而这一切,都是建立在他那冷血的心机之上。
发布于:福建省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