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治理的核心在于激活群众,让村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从“被动接受”转为“主动作为”。宁德古田县凤埔乡西溪村通过“晨巡晚议+文明实践”的深度融合,成功唤醒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,构建起人人参与、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,2025年被评为“全国文明村镇”。
公共事务中的“热心肠”:从活动参与到知识渴求
在西溪村,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参与已成常态。每逢中秋、元宵等传统节日,“我们的节日”系列活动总能点燃全村的热情——舞龙队伍里有白发老者,戏曲表演台下坐满妇孺,妇女节的趣味游戏笑声连片,端午节的粽子香里裹着对困难户的关怀。这些活动不仅是文化的传承,更是群众主动融入集体的生动写照。
在求知学习上,村民的积极性更令人动容。一次宁德市中医院医生讲授老年人健康养护知识,课程结束后,在场群众仍“眼巴巴地望着”,希望能多听几句。
“第一次遇到村民这么求知若渴,”医生的感慨,道出了西溪村浓厚的学习氛围。这种对知识的渴望,正是群众主动提升自我、参与村庄建设的思想基础。
展开剩余74%志愿队伍中的“战斗力”:三支队伍撑起治理半边天
三支特色志愿者队伍,是西溪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“具象化”体现,更是“晨巡晚议”制度的重要补充。
老体协志愿者队伍在党建引领下,会长由党员担任,成员们自发将闲置的西溪中学改造成功能完备的活动阵地,图书室、门球场、地掷球场、运动器材室、器乐室、大讲堂、会议室等一应俱全。建设过程中,老人们投工投劳、分文不取。西溪村老体协仅用不到一年时间,就在省老体协一行莅临西溪调研指导时,获省老体协领导的高度肯定。
妇女志愿者队伍是村里的“多面手”。每次村里开展活动,她们是后勤保障的“主力军”,端茶倒水、布置场地;舞台之上,她们又变身表演者,用歌舞为活动添彩,成为文明实践的鲜活载体。
由老党员、老村干组成的“晨巡晚议”议事团,则凭借德高望重的威望和丰富的经验,化解了诸多棘手难题。他们熟悉村情民意,说话有分量、办事有章法,成为村“两委”的“好帮手”,推动矛盾在源头化解。
日常治理中的“主动为”:从巡村护河到守望相助
在“晨巡晚议”的带动下,村民主动参与村庄治理的场景随处可见。村民卢泽贤每天清晨五点多就起床巡村,发现隐秘角落的自来水管爆裂后,第一时间联系村干部进行维修,避免了全村停水的尴尬;为守护河道生态,村民何久鑫与同伴深夜巡河至凌晨两点,让非法电鱼在村里无处遁形。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,恰恰印证了群众对村庄的责任感——“村里的事,就是自家的事”。
西溪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高涨,并非偶然,而是“晨巡晚议”制度支撑与文明实践情感联结共同作用的结果,二者形成了“1+1>2”的治理效能。
凤埔乡将西溪村作为“晨巡晚议”重点村,为群众参与治理提供了刚性支撑。村“两委”以群众为中心,结合“有事找党员”活动,推动党员亮身份、领任务,形成“群众点单—支部派单—党员接单”的服务闭环,让群众诉求有处说、有人办。
更关键的是,村里通过“党员带群众”的方式,激活了普通村民的参与热情。村民自愿加入巡村队伍,正是这一机制的直接成果。而每季度评选“模范村民”,则用正向激励点燃了群众的积极性,让“争当先进、共建家园”成为共识。
西溪村“两委”深知,精神认同是参与的前提。为此,村里不仅在重要节假日开展丰富活动,更争取“终身教育课堂”落地,通过常态化学习教育提升群众素养。清洁家园、慰问“孝老食堂”老人等公益活动,让村民在付出中感受集体温暖。
“现在经济下行,村民精神压力大,更要靠开展精神文明实践聚人气、暖人心。”西溪村“两委”的这番话,点出了文明实践的核心价值——通过集体活动构建“大家庭”归属感,让群众在参与中体会到“我是村庄的一分子”,从而主动为集体付出。
西溪村的实践证明,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“唤醒”群众。“晨巡晚议”提供了制度保障,让群众有渠道参与;文明实践搭建了情感桥梁,让群众有动力投入。二者结合,既解决了“谁来干”的问题,又回答了“为什么干”的疑问,最终形成“人人愿参与、事事有人管”的良性循环。
从西溪村的探索中可以看到,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并非与生俱来,而是需要通过机制设计引导、通过情感联结培育。当村民真正感受到“村庄发展与我有关”“我的参与有价值”,乡村治理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,乡村振兴也就有了最持久的动力。
来源:新福建
编辑:王烨榕
发布于:北京市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